• 办学目标
  • 四干精神
  • 六字工作方针
  • 总体要求
  • 开物成务 开放包容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教育教学

怎一个“美”字了得 ——《荷塘月色》教学感悟

作者:蒋莹  编辑:张瑾珂   发布时间:2021-01-06 08:31

《荷塘月色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,是我国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初读《荷塘月色》,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。回想当时,我也像现在的很多学生一样,没有觉得这方荷塘,这片月色有多让人沉醉。可是,经过时间的洗涤,角色的转变,当我作为一名教师去给学生讲这篇散文的时候,感受竟是大不相同:这篇文章怎一个“美”字了得!

今年是我第二次在公开课上讲《荷塘月色》了。第一次讲这篇文章是在两年多以前,那次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赏析景物描写的语言美,公开课学生配合度非常高,出乎我的意料,听课老师认为这是富有活力与生机的课堂,所以我在学校赛课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。现在再回想,我觉得那时对于文本的挖掘太肤浅,包括对作者的了解,他内心的感受以及时代的背景都没有进行有效地渗透,那一堂课距离好课还太远太远。如果说获得一些肯定与赞美,我认为也应留给学生,是他们丰富了整堂课。

今年重新出发,作为一名新教师,参加学校的第二轮过关课,我同样选择了《荷塘月色》这篇散文。经过仔细思考,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赏析写景段落的语言美。这一次,我静下心来反复品读了这篇散文。合上课本,一幅清新、美丽的画面便浮现在眼:田田荷叶、深深荷花、缕缕清香、脉脉流水、溶溶月色。如品美酒, 愈品愈觉浓香醇郁, 让我陶醉其中。

令我没想到的是,在试课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多问题。学生静不下心来去读这篇美文,我感受到的这份美无法传递给他们。学生没有什么可说,竟然出现了多次“冷场”。在各个班试讲过后,语文组的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有意义的意见,包括:讲散文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;怎么样合理的设置问题;如何给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;何时适合自主思考,何时讨论等等。师傅王老师更是帮助我多次修改了学习目标,也帮我指出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,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意义,我一一做了修改。公开课那天,学生们的表现可以说很不错。课后在评课的过程中徐主任和葛老师也给我提了很多意见,我受益匪浅。

如果再讲《荷塘月色》我会注意以下问题:

一、细化教学目标,注意教学评一致性

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风向标。教学《荷塘月色》这篇文章重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,重在审美和学以致用。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突出,在语文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,突出语文特色。这堂课的结尾部分赏析《荷塘月色》歌曲歌词,这个练习学生的完成度不高。可以在第五段的赏析结束后归纳总结炼字的方法,让学生进行炼字的练习,让学生写下来,投影展示,强化这个知识点。或者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去当堂练习描述自己喜欢的景物,趁热打铁,巩固学生所学知识。

二、激情导入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

《荷塘月色》不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故事性较强的文章,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格外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。第一次讲这篇散文的时候我是用作者导入,不太有特色。这次讲是用荷和月导入,略显冗长。再设计时可以设置情景,用情景贯穿全文。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手段:展示相应的图片、适当插入背景音乐音乐等,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身临其境,更好地理解文章。散文教学没有小说或其他文体吸引人,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,要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,使学生对课堂保持持久的兴趣,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。

三、注重朗读,教学方式多样化

《荷塘月色》这篇美文的优美语言是需要反复咀嚼的,在导入之后可用朗诵来过渡,并为朗诵配一段优美合适的音乐,引起学生注意。可以采用教师领读,学生齐读、分角色朗读或个人朗读。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获得愉悦的感受,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。

第四段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……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”这里,避免老师单方面的输出,由师生共同探究这幅画面美在何处。还应该注意,分析荷塘的时候可以再丰富一些,老师可以带着大家先分析一部分,学生仿照分析,小组讨论分析,当学生处在一个众人一起讨论的氛围中时,思维会更加活跃。在讨论完以后,请小组派代表来陈述自己的看法,老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、拔高。丰富课堂形式。

在教学过程中,提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。在很大程度上,提问就是一种思路和导向。比如在分析写景技巧时,老师可以提问“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”,为什么要用“裙”来比喻“叶子”?对于学生的回答,要注意引导,指引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,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的看法。还有文中拟人、通感、排比等技巧的运用,也可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引导。比如,让学生发挥想象填入自己觉得适合的字词,或者用笔简单画出画面。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段,老师先示范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分析,学生以此为例自由发挥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,老师扮演了陪伴者、引导者的角色,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。

王国维曾说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我们在分析诗歌、散文时看到的那些景物都是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,所以这篇文章的感情线也是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的着力点,从一开始的“颇不宁静”到观赏荷花时的恬淡心境, 到淡淡的思乡之情, 再到心情重归宁静。我们不难发现, 作者的心境变化是由行踪的变化所引起的, 足迹所到、目光所及都在作者的思绪中留下波澜, 并反映在起伏的情绪之中。行踪与感情好比交织的经纬线, 一显一隐, 一明一暗, 两者相辅相成、相互影响, 共同构成文章的整体脉络。至此,更能感受那种心随景动,境由心生,情景交融之美。

朱自清那种“淡淡的喜悦,淡淡的忧伤”在分析起来似乎也不那么容易,但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去理解。本文写于1927年7月,国共合作破裂,正是两大政治力量对立的紧张时刻,白色恐怖笼罩全国,朱自清内心挣扎、彷徨、苦闷。另外,家境贫穷,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得不到解决,他渴望得到父亲的理解又无法得到,这使得他很不自由。但是,作为一个受古典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,他懂得在自然中寻得一份超脱。中国传统的文人特别珍视这种“宁静致远”“返观内心”的境界,追求一方内心的“荷月世界”。很像是老子的“清静为天下正”;陶渊明的东篱南山,世外桃源;归有光的书斋,静谧狭小,但足以静坐啸歌,独与天地精神往来;海子的那所房子“面朝大海,出暖花开”......万物静观皆自得”坐看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,在偷得浮生半日闲中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。朱自清笔下的“荷塘月色”,一路走来,已经酝酿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美学意象,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文化符号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都会遇到“颇不宁静”的时刻,如果也能构建一方属于自己“荷月世界”,那将会是一个纯净的精神家园,能够抵御外界的纷扰,让我们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和和快乐。

《荷塘月色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环境之美,也让我体会到了作者思想情致之美,仔细思考,还有那份平凡而温暖的家庭之美,如果没有温婉贤惠的妻子强打精神“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”,朱自清就难有机会独自夜游荷塘欣赏月色,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与喜悦,我们也就难以见得这么优美动人的文章了。

《荷塘月色》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,表现了作者对美好、幸福生活的向往,读过之后,不仅感受到景之美,更多了一份人生的体悟。课已结束,但那如乐曲般的幽香还围绕在我的身旁,我需继续努力,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美,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,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


Copyright © 2020   zkxx.net.cn 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   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豫ICP备190408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