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办学目标
  • 四干精神
  • 六字工作方针
  • 总体要求
  • 开物成务 开放包容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教育教学

我教《百合花》教学反思

作者:李悦  编辑:王亚茹   发布时间:2022-04-25 14:54

《百合花》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一篇小说,读完之后感觉《百合花》写得实在是好,难怪茅盾在《谈最近的短篇小说》中的对它有这样的评价——“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,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。”

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解读为“军民鱼水情深”,但我认为远不止于此,这篇小说是写人情、写人性。今天的高中生,受生活环境的影响,很多人没有品尝过物质的艰苦,可能无法理解特定年代经典作品的内涵,而且《百合花》的内容远远超越了中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验,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,更何况这篇小说外显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,那水下深藏不露的宝物,除了个别学生能苦心孤诣外,绝大多数学生实在难见真相。这就需要启发、引导、点拨。教师的作用,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,而这搭建桥梁的技巧就是教学艺术。

我从小说文体着手,关注单元教学“青春主题”。通常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:鲜明的人物形象、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。而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、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,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。大凡优秀小说,其核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,塑造人物的核心目的就是表现人性;至于表现什么样的人性,则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。基于此,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:

1.通过阅读作品,能够全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,理清情节发展脉络。

2.通过圈画批注,小组合作交流,能结合具体内容准确概括人物形象。

3.品读小说中最后送别小通讯员的段落,合作探究小说的主旨。

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圈画批注,小组合作交流,能结合具体内容正确概括人物形象,教学难点是在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的基础上,品读精彩段落,合作探究小说主旨。

借助导学案,预习检测,梳理情节。

通过阅读文本,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,理清情节发展脉络。


情节概括

情节脉络


开端:(1-23)小通讯员带路护送;

发展:(24- )

高潮:( - )


情节概括

情节脉络

 1946年中秋节,小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战士“我”到前沿包扎所,我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,后来小通讯员牺牲,新媳妇用自己的新婚被子送他最后一程。

开端:(1-23)小通讯员带路护送;

发展:(24-43)向新媳妇借被子;

高潮:(44-59)小通讯员牺牲,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。


同学们在概括情节时存在的问题是把“概括”与“复述”混为一谈,语言不凝练。提醒学生在概括情节时要做到语言精炼,这要求我们关注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、结果,这是高考语文试题卷中压缩语段所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,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考查。

《百合花》中的主要人物是:小通讯员、“我”、新媳妇。学生有个别人写的是通讯员、“我”、新媳妇,我就追问学生你们觉得“小通讯员”和“通讯员”哪个更合适?学生说“小通讯员”,我继续追问为什么“小通讯员”更合适?学生说文中还有营部的通讯员,而且文中说这个通讯员有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,顶多有十八岁,所以“小通讯员”更合适。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,同学们有关注文本的意识,这个习惯非常好。

教师问:作者是如何塑造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的?请圈点勾画描写人物的语句及其关键词,批注人物描写方法,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。此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书,梳理文本相关内容。


人物

描写方法

形象



小通讯员

肖像描写


动作描写


语言描写


神态描写


心理描写


细节描写



人物

描写方法

形象



小通讯员

肖像描写

年轻

动作描写

细心、关心女同志、勇敢

语言描写

质朴、纯真、憨厚、为别人着想

神态描写

腼腆、羞涩

心理描写

热心

细节描写

年轻、天真、乐观、热爱生活


通过对小通讯员的人物分析,我们看到了小通讯员很年轻,正是因为他年轻,他才会如此的天真乐观,正是因为他年轻,他才会如此的热爱生活,正是因为他年轻,他才会在陌生女性面前表现出羞涩腼腆,同样也是因为他年轻,我们才会为他奋不顾身、义无反顾保护战友的勇敢牺牲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深切的惋惜。

以上我们圈点勾画批注的肖像描写、动作描写、语言描写、神态描写、心理描写、细节描写,这些都属于刻画人物的正面描写,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没有侧面描写呢?学生不难发现第一人称“我”,小通讯员的形象是通过“我”的态度的变化逐步显现出来的。

“我”对小通讯员由生气、发生兴趣到亲热、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,以至到牵挂、担心、紧张。

原文依据:

“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。”

“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。”

“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,面对着他坐下来。”

“我立刻对这位同乡,越加亲热起来。”

“不知怎么的,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。”

“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,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,也许在团指挥所,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!”

“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,‘通讯员’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,心跳起来。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 X营的字样。啊!不是,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。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,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。通讯员在战斗时,除了送信,还干什么,——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。”

“我”对小通讯员情绪和情感的变化,写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逐渐了解和亲密的过程。这种亲密甚至“爱”的情绪表达,更多可以理解为是小通讯员淳朴、善良的品性对我的打动和感染。“我”对小通讯员的牵挂、担心和紧张,既是同事之情、战友之爱,客观上也表现出人物自身“善”的德性。

除了这一处侧面描写,文中还有那些侧面描写?请在你的课本中圈点勾画,做好批注。

在此基础上,学生同样会分析概括新媳妇,“我”的形象,这就是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延伸能力的提升。

做好人物形象的赏析指导,小组合作交流,分组汇报自己最喜欢的青年形象,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。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的赏析人物形象,并且能言之有据,这也是我们本课教学重点的强化落实。

小通讯员:

重点深挖“我”对小通讯员的爱。

一个学生说,这个通讯员与“我”在一起腼腆羞涩,但他临走时掏出两个馒头,朝“我”扬了扬。他还是挺关心人的;表面上不善言谈,内心火一般热忱,挺感人的。

另一个学生说,他被通讯员“扑”在手榴弹上的行为感动了。这是借助侧面描写来表现他的勇敢。

我说,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表现战士勇敢杀敌、奋不顾身的描写,这似乎很正常,怎么你就感动了呢?前面也写了几个重伤员,你并没有感动,为什么这里就感动了呢?学生不能回答。

我引导说,这个通讯员“扑”的行为,说明他很勇敢,可他在女性面前呢?学生忽然明白了: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这个见到女性就脸红、腼腆、忸怩、羞涩的通讯员,原来在战场上是如此勇敢无畏!这才是被感动的原因。

另外,通讯员的形象是通过“我”态度的变化逐步显现出来的。“我”对通讯员的态度,最初“生气”,然后发生“兴趣”,接着“亲热”起来;当看到他“傻乎乎”的样子时,竟然“爱上了”他。这个变化多大呀!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?一个“傻乎乎”的人,有什么可爱的呢?这是本篇小说很难理解的地方。

【补充资料】

我写《百合花》的时候,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,社会上如此,我家庭里也如此。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,我无法救他,只有每天晚上,待孩子睡后,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,和那时的同志关系。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,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。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,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。有时仅几十分钟,几分钟,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,便一闪而过,然而人与人之间,就在这个一刹那里,便能够肝胆相照,生死与共。

(选自茹志鹃《我写<百合花>的经过》)

通讯员的“傻”,说明了他的单纯、质朴,没有“心机”,似一盆清水。所以,概括通讯员的形象,一定要准,那就是“质朴、纯真、憨厚”。人生在世,你是愿意和心灵透亮的人交往呢,还是愿意和心机深重的人交往呢?答案是明确的。作者茹志鹃写作本篇小说时,在生活中遇到了沉重打击,让她更加想念战争年代,那时虽然艰苦,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、美好的。这一点,学生很难体会。这就是写人性。这里的“爱”,不是男女之间谈恋爱的爱,而是同志之间纯正的友爱。

新媳妇

我喜欢《百合花》,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媳妇这个形象塑造得好。作者对她也进行了各种描写,其中最精彩的是语言和神态描写。新媳妇喜欢笑,“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”。

乐观、开朗、深明大义、善良

深入挖掘新媳妇对小通讯的“爱”。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情感是复杂的,有开玩笑,有崇敬、痛惜、悼念、歉疚等复杂心理。这是战争年代普通人之间最为纯朴、纯洁的感情,是远远超脱于男女恋人之爱的,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——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身上,她可能期望小通讯员,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美好,获得幸福,“百年好合”。这可能也是她作为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年轻人的美好祝福。作者通过“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”,表达了对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,歌颂了美好的人情、人性。

品读小说中最后送别小通讯员的段落,点评小说中精彩之处。通过诵读,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动人之处,进一步探究小说主旨。听完诵读,我听到学生中有抽噎声,我想学生已走进了文本,理解了作品的深层内涵。

课堂接近尾声,我让学生思考探究:

一般来说,一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名字,往往跟作品是紧密相连的。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,《百合花》中,竟然没有一个人是有名有姓的,尤其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主要人物,一个以工作职能来称呼,一个以婚姻状态来称呼。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?

【设计意图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,当然不求且事实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。但这两个基本方向是可以明确且事实上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的:一是青春,二是普通。

“英雄不是一个概念,更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,而是一个个生活在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民众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,不在于他是否有豪言壮语,也不在于他是否有惊人之举,而在于他是否拥有美好的心灵和高贵的品质。”

这样课堂教学难点就水到渠成突破了,小说不仅有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深,更有特殊年代的人美,情美。教师通过一步步的搭梯子,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,分析人物形象,品读精彩文段,深入探究作品内涵,带领学生感受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。




Copyright © 2020   zkxx.net.cn 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   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豫ICP备190408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