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办学目标
  • 四干精神
  • 六字工作方针
  • 总体要求
  • 开物成务 开放包容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教育教学

守护那抹“绿”——《囚绿记》教学反思

作者:张瑾珂  编辑:张瑾珂   发布时间:2021-04-21 09:17

《囚绿记》是陆蠡先生的一篇散文,被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,可与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、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相媲美。在本学期的第二次青年教师过关课中,我选择了这篇优秀的散文作品。

对于这节课,我的整体思路是,先疏通文章大意,划分层次段落。再品味句子,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。最后知人论世,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,深刻理解文章主旨。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上,教学环节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。


在磨课过程中,我发现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在一些班级很难推进下去。赏析重点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“绿”复杂的情感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喜爱之情。作者对“绿”的喜爱原因主要有二,第一是因为“绿”本身可爱,第二是因为作者的现实处境。对于这一部分,通过几次磨课,我做了一些调整。比如当学生赏析到“我疲累于灰暗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”时,就可以引导学生:“这种环境给人怎样的感受?”“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压抑呢?”由此学生可以初步感知作者当时的处境是比较困难的。在讲到常春藤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,原来我设计的顺序在经过几次磨课后也做出了调整。原本是引出象征的手法,然后找出象征手法在这篇文章中的运用。但经过试讲,发现这种逻辑有些混乱。后来调整成了先从常春藤的具体特征入手,然后分析它的每种特征分别代表着什么品质,最后点明这种手法就叫做象征。这样一来各个环节就一气呵成,由浅入深,学生也更好接受。

在正式讲课过程中,我本来比较担心四班学生不太喜欢说话,会没有人愿意回答问题。但是结果超出了我的意料,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,踊跃发言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整堂课还算是完成的不错。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:

第一,时间分配问题。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最后的练笔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完成,主要原因是前面的环节时间没把握好。在讨论这一环节,我留了较多时间,学生已经过了最热烈讨论的时间段,我还没有停止。导致目标三完成的比较仓促,不够充分。

第二,对于学生的朗读没有评价和指导,学生读不够充分。《囚绿记》是一篇散文,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重要。而在这节课中,我因为怕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够,所以让学生读的少,评价指导也少,就缺少了散文之美。所以这就启示我,一节课要学会“舍”,有舍才有得,后面的内容我可以放在下节课完成,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。

第三,感情线有些凌乱。在讲作者对于常春藤感情变化时,由于学生在课文中找的点是跳跃的,没有按照顺序来,所以这一部分稍显混乱,对于这种情况,感情的变化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呈现。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按预设顺序,所以用PPT我并不知道同学们会先说出哪一方面,而用板书的形式就比较灵活。

第四,讲课要灵活,要随机应变。这节课讲到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时,我的预设是,象征意义应是呈递进关系:作者本人——北平人民——中华民族。而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,有人先说出了中华民族,而我未予以肯定,因为这并不符合我的思维顺序。课后我才明白,当学生回答出来的时候,我应该给他肯定,然后可以再从深到浅再去推导。


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感悟,每一次过关课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,都促进了我的成长。“心向往之,身之所往,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,只有不断前进、不断努力,我们才能有所进步。



Copyright © 2020   zkxx.net.cn  by 郑州市郑开学校   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豫ICP备19040897号-1